翻越大兴安岭的归途
中午饭后,时间已经不早。老杨开车带我们踏上返回漠河县城的路,昨夜来时,一片漆黑,路两旁什么都看不见。现在回程,方见路边景色,这里正是大兴安岭的腹地,两旁林木茂盛,只可惜是冬天,不见苍翠景色,也采不到夏天漫山遍野的蓝莓和当地人叫做“雅格达”的野果,只见林间白雪皑皑,山色莽苍,蔚为壮观。
路上经过几个不能算作景点的景点。比如一棵松树,号称“飞来松”,在漫山遍野皆是松树的大兴安岭,这棵松树有何奇特呢?原来这里的松树都是“樟子松”,唯有这一棵松树是“红松”,所以号称“十万兴安岭,只此一棵飞来松”。
路上还路过一片白桦林,冬天的白桦树,大概是最具观赏性的树木了。白雪、白桦、蓝天,构成一片绝美的风景。
继续前行,我们来到了一个叫“胭脂沟”的地方。这里有一个未建完的祠堂,祠堂里纪念的是一个叫李金镛的清末将军,当年他把来到这里盗采黄金的俄国人都给驱逐了出去,如此看来,这位李大人值得纪念。
这里旧产黄金,因而当年十分繁华,无数的人来到这里,在河里淘洗沙金。“胭脂沟”一名有两种说法,一说这里淘来的黄金,都被慈禧太后拿去向外国买了胭脂,供她自己享用;还有一种说法,是说随着这里淘金的人越来越多,因而这里有来自日本、俄国、朝鲜和中国的***达千人,妓院上百家,早晨***们洗脸的胭脂染红了河沟,所谓“渭流涨腻,弃脂水也”,所以此处得名“胭脂沟”。
我更宁愿相信后面一种说法,那是一个沾满风尘的故事。走在胭脂沟安静的村庄中,遥想一百多年前的情景,我相信,每一个怀揣着淘金梦来到这里的人的背后,都是一段悲欢离合的人生。但如今,这一切都已烟消云散,只剩下这一个小小的荒凉的村庄。
虽然中午刚过,但太阳已经斜挂在南面的天空,这里的太阳,似乎始终是慵懒的样子,从早晨到中午,从中午到黄昏,一直挂在遥远的天边。我们地上的影子,也从未有过的一直显得很长。村庄里有几只狗不停的在雪地里跑来跑去,但是几乎看不到什么人,只有烟囱上缓缓腾起的炊烟,显示着这些院落里还有人居住。
离开胭脂沟,大家都有一些疲惫,我也被感冒药折磨得昏昏欲睡。但司机老杨依然精神抖擞,领我们去看观音山,所谓观音山,就是山腰一处供奉着观音像的地方,三面观音立像高十米多,是从海南三亚运过来的。因为三亚新建了一座高达百米的观音像,所以原来的这座就放到了漠河的兴安岭上。我估计是这么个寓意:两座观音,一南一北,守卫着中国的南大门和北大门。
观音姐姐什么时候成了看大门的了?
观音山看罢,就一路驶向漠河县城了。
漠河——浴火新生的城市
二十一年前,也就是1987年的春节晚会上,费翔唱了一首当年很流行的歌曲《冬天里的一把火》,几个月后,也就是1987年5月6日这一天,大兴安岭上燃起了一把熊熊烈火,这是一场历时28天的灾难,史称“五六火灾”。这一把震惊世界的火烧掉了整个大兴安岭五分之一的原始森林,火焰无情的吞噬了整个城市,仅仅两个小时,这个城市已经变成一片废墟。现在我们看到的,是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重新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漠河县城。
县城很新,很干净整洁,建筑都很有特色。司机老杨告诉我们,当年的这场火灾,在烧过整个城市之后,人们发现,还有四处地方幸存了下来,奇迹般的没有被火烧过。一处就是城里的一小片原始树林,我们驱车去看,这片树林已经被围墙围了起来,大约也就足球场大小。在整个城市都被火海吞没之后,这片树林居然毫发无损,的确很神奇。老杨说,因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,是城市的命脉所在,所以火魔没有光顾。
那么其余三处呢?
一处是个清真教堂,在火灾中幸存了下来,因为这是神灵所在,所以火魔绕过。
一处是个厕所,污秽之地,火魔认为烧个厕所有损尊严,所以留了下来。
还有一处,老杨问我,能猜到是什么地方吗?我摇摇头,这上哪猜去!老杨卖足了关子,一脸神秘的告诉我说,是坟茔地,魔和鬼一家,所以没烧。
假定这个说法没有演绎的成分,倒是很有意思的事儿。最起码,以后万一遇见火灾,我知道往哪躲了。
开车在漠河绕了一圈儿,我们也算浏览了这个城市。
夜幕终于降临了这个火灾后重生的县城。返程的时刻到了,我们即将离开这里,踏上返回哈尔滨的火车。
别了,漠河。
别了,热情的老杨。
别了,遥远的北极村。
我相信,我还会再次踏上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!